李一凡
琴随知音去 斫者世所稀
——记当代“文琴”斫人李一凡
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斫琴家,中国杰出的古琴文化传承人。师从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古琴界泰斗吴文光先生。
现任古琴艺术协会会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传承人。
中国古琴学会河南艺术中心主任。
系列李一凡古琴专场音乐会负责人。
古琴制作工作室“夔音堂”创办人。
古琴,“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必左琴右书,可以说,古琴深刻影响了文人士子阶级的文化,对诗词、礼教都具有重要意义。可就是这样一门底蕴深厚的艺术品类,在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断层,几次濒临灭绝。幸有广大琴界同仁的全力发扬,古琴又渐渐“热”了起来,几年过去,会弹古琴的人不在少数。然而能操者众,善斫者稀,两者皆精不外乎一人,那就是当代“文琴”斫人李一凡。
少年初心识音韵 一见古琴误终身
李一凡,自幼学习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回想起第一次与古琴的相遇,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那是多年以前,在一个朋友的家里,他第一次听到这种空灵高古的韵律,当即便一头扎了进去。于是,拜师学艺便成自然,多年艰辛也不言弃。
然而,随着演奏水平的飞升,他越来越不满意手中的古琴,实在难以表达曲中情感。揣着仅有的一点钱,他转遍了城市的每一家琴行,企图寻一把合心的古琴。可是他失望了,他发现即便是那些标注高价的古琴,也没有书中所说的奇古匀润的音色,更何况囊中羞涩,也负担不起。于是,自己斫琴的念头一闪而过,就是这一瞬间,成就了他一生的执念。
说做就做,纵然前方叠嶂千万重,甚至连可以请教的老师都没有,他却不惧。他采用了很多斫琴人都用过的办法,从古琴实物图录和大量琴书著作中寻找踪迹,1:1复制,原样照做。第一张琴最是艰难,他跑遍各处市场去寻适合做琴的岁古良材,每一道工序分寸之间细细琢磨,成琴后他却极不满意。细思其中缘由,他意识到古琴图录毕竟是平面的,又隔了千年时光长河,因为角度的关系,等比复制必会偏离本身。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文化的继承不能照虎画猫,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于实践中摸索改良,才能更好地还原现实,古琴制作也是如此。
有了这样的觉悟,很快他便做出了第二批琴,并且还请了名家试弹,然后收集这些改进意见,继而去做第三批、第四批,终于他的古琴开始受人认可。可就在这光芒初绽的时刻,李一凡却断然选择了隐退。在他看来,古琴制作到此种地步,已是遇上瓶颈,要想更进一步,唯有先破而后立,方能成就大器。于是他敛尽锋芒,虚心学习,考进了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师从古琴泰斗吴文光。果然,正是在求学的这段时间里,他对古琴的演奏以及理解上升到更为广袤的境界,这对他的斫琴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继之力,并且有幸获得导师和业界名家的指点,他的琴也越做越好,“文琴”之美名流传开来。
锋芒小试夔音堂 一段老木斫不凡
沿着通惠河往前,古老的平津闸元朝时就已是货物琳琅,是京杭大运河最后一站漕运码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特色的水乡茶楼街,青竹翠瓦鳞次栉比,茶楼古玩可谓一绝,这其间有一栋白色的楼宇,默默不言。谁能想到,这便是李一凡斫琴工作室所在地,不是远离凡尘的乡野山间,却是紧邻北京CBD核心区的高碑店。
2003年李一凡在此正式创办了自己的斫琴工作室“夔音堂”。他笑言,是看中了门前的这一泓曲水,自故宫蜿蜒至此,带着千年文明的泽被。水养木性,木有灵气,琴才能诉人心。身为斫琴人,要学会尊重自然之道,顺应木之灵性,而不是暴力的破坏与改制,这是艺术品与普通器物的区别所在。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学会融入自己的述说,这是斫琴之人首先需要的“正心”,然后方能“正音”。
现如今李一凡的古琴已是声名大噪,在业界认可度非常之高,故而常常有人前来拜求,碰上有些数量很大的琴行,他总是很无奈。他说,做一张好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做一张琴,没有两年时间下不来,快了就做不了,这是没办法的事。为了寻找最适合做琴的木料,他经常奔波于文物市场以求良材。成熟的斫琴人,木头一上手,几乎就能想见成琴之后的模样,就如同画家提笔,轻重一分不合宜便能把多余的颜料洗了去。
从木材的选择,到挖槽腹合板,灰胎打磨,以至绑弦定音,这百十道工序下来,李一凡永远坚持手工,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肯经第二人之手。琴房里的日子,夜以继日的打磨,一遍遍上生漆、鹿角霜,常人难以想象的枯燥,他悠然度过了十余年。他说,斫琴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时光流逝,内心始终充斥着满满的幸福,偶有灵感迸发,立马就把它融入到做琴过程中去。有琴友曾收藏了他不同年份斫制的古琴,拿出来两相比较,虽都出自他手,但能明显看出不同。这就是创作的魅力,灵感不同,心境有别,同人不同琴,世间再无第二。
若问琴人平生意 惟愿此音永流传
夔,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家;夔音,乃是对古琴音色的至高追求;夔音堂,李一凡亲斫琴的印记。十年如一日,李一凡以他的赤子情怀,活在个体对艺术的生动感受中,精心琢磨手工以及韵律美感,终不负“夔音”之名。他所制的琴,音色纯净优雅,低音浑厚高音清亮,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在古琴圈内颇有名气。
然而,他本人却极看淡这些,他说古琴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的作为。故而除了制琴,他还投身古琴教育事业,与普通教学不同,比起“技法”的熟稔,他看重于向人传授“心法”的修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琴的精神内涵。近年来,他还不懈地举办古琴雅集、免费知识讲座,并且连续三年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在河南省音乐厅举办古琴专场音乐会,总之尽一切力量为古琴文化的传承发扬而奔走。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传统文化漠视已久,他希望能在这样一个紧邻北京CBD圈的地方构建一个以古琴为主题的生态文化基地,引领雅致生活新风尚。他更希望,在整个中华大地,古琴能长长久久的发扬下去,此音不绝有传人。若能如此,也就平生无它意了。
李一凡万壑松式古琴 ▽▽▽
李一凡宣和式古琴 ▽▽▽
李一凡仲尼式古琴▽▽▽
更多李一凡古琴:http://m.bj-myt.com/12.html(价格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