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形制与琴体尺寸

  古琴在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怀抱里生长成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浸透于琴器,令其满溢文明的光彩。现今古琴的形状尺寸在一千八百年至近两千年前的东汉年间就已基本定型。而琴的历史则更加久远。

认识古琴

  《周易》有言:“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以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扣桐有音,削之为琴。”以伏羲为琴的创始者。

  古籍里说,“云和”“空桑”“龙门”之琴瑟皆取梧桐木制作而成。据说某日伏羲来到西山的桐林,见凤凰栖梧桐上,以为神异,于是砍下梧桐做成“伏羲式”琴,从此中华民族的标志性乐器——琴产生了。上古先民视凤凰为神鸟,能通应天地,协和五音,合于九德。风凰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至今仍被中国人作为最喜爱的吉祥物。而伏羲式古琴因其美丽久远的传说和古雅大方的造型至今仍是人们最喜爱的琴式之一。亦有人说,琴依人而制,琴如人形,项、肩、腰、足无处不透出生命的灵秀和万物之灵的神韵。古琴象征着自然的气的和生命的灵光。

古琴的形制与琴体尺寸

  了解古琴可以从认识琴器开始。古琴长约1250毫米,宽约220毫米,形制修长,琴面有七条弦,故也称七弦琴。历史上古琴仅称为琴,称为古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琴还有很多别称:玉琴、瑶琴、焦尾、枯桐等。

古琴形制与琴体尺寸

  琴的外形修长,由复瓦型的面板和平直(或微呈仰瓦型)的底合成一扁箱式整体。

  其结构由琴面制度:凤舌、琴额、承露、岳山、琴肩、凤翅、琴腰、焦尾、冠角、龙龈、山口、十三徽、琴底制度:护轸、轸池、龙池、凤沼、雁足、尾贴;槽度制度:舌穴、轸池、大槽腹、天柱、上纳音、地柱、雁孔、小槽腹、下纳音、韵沼;构件:弦、轸、绒剅构成。古人皆用传统文化的意念对琴的各部位进行文化的解释。

古琴的形制与琴体尺寸

  古琴全长约为1250毫米,古尺三尺六寸六分,法周天360度,或期年之365天。宽约220毫米,古尺六寸称天地之前后左右上下六合。琴面如覆瓦之天,阳也,用桐木。琴底如地面之平,阴也,用梓木,合为一天地字宙。琴首称额,琴额约长80毫米,其下端靠岳山处镶胺有一条约20毫米宽的硬木条,乃称承露。上钴七孔,为七条弦的弦眼,用以拴弦并连接琴底的轸。


  岳山紧贴承露,横贯琴面,也有两边各空分许的。岳山高约分半用硬木制,用以承弦。由岳山至琴尾部承弦处,有效弦长约为1.1米,岳山是全琴的最高处,古人对岳之巍然有着崇敬之心,言其巍然如山岳之高,故名之岳山。

  琴面依次下来是琴的琴肩、凤翅、琴腰和琴尾。凤翅又可称为风凤项,其形平正,为全琴最宽处。又有称仙人肩的,稍瘦的琴肩又可称为“美人肩”。琴尾前向内收变化部分称为“琴腰”,如美人之纤腰婀娜。冠角用硬木制作,镶嵌在琴尾两侧,中装龙龈以承弦。

古琴的形制与琴体尺寸


  琴底木板厚约一分,最前面两侧有两个旁弯的角,称为护轸,主要用来保护轸池的轸不受撞击。稍下有横向长条形微凹的浅池,用硬木条镶嵌,上开七弦眼,与琴面承露对应,称为轸池。轸子套上绒扣,穿过轸池弦眼至琴面,把七条弦安置在岳山上,然后转动轸子调整弦的松紧,就可以调出弦的音高了。轸的本意是车转动的中轴,同时也有着力量的意思。战国时期,有“万乘”战车便是力量强大的大国,君主亦称为“万乘之躯"。

古琴的形制与琴体尺寸

  约对琴面五、六徽间和十、十二徽间的位置,开有或为圆形或为方形的两个出音孔,上者称为龙池、下者称为凤沼,取潜龙在天、凤凰来仪、隐迹深地、潜声逸出之意,龙凤至今仍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吉祥物。古时到处皆有水泽,今日的八百里洞庭据说只有古时云梦泽的十分之一、到处潮流暗涌的云梦泽不知几千里。古琴为一天地,其面有岳山,其下有池沼、自然山水具备其中。


  往下当九、十徽约全琴三分之二处向两边对称,安有两雁足,用以缠绕琴弦。其“雁足”之名包含着古人的深意,雁在古人眼中是十分诚信的动物,深秋飞向南方而春初返归北方,从来守时不误。拴弦欲其固而不变,音高稳定,琴方可弹。因而取“雁”守诚不变之意,诚为古德中为人之要义,无诚信不可以立天下也。雁足的位置重要,处于琴内两腔间,与声音之共鸣有所关联。同时又用以支撑琴的安放。琴放于案上,从正方看去宛若会动的游龙,琴首四徽处往下弯曲,护轸下流苏飘动。琴尾微向上翘,雁足支在琴约三分之二尾处,正是黄金分割、视觉位置极佳的地方,美观而生动。尾端镶有硬木制的与琴面龙龈相对应的“龈托”和与冠角相对应的“尾托”。


古琴入门学习|古琴选购|古琴曲谱_中国专业古琴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固定链接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