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流传千百年来依旧火热的原因不仅因为它是我们华夏的古老乐器的代表性标志,不然其他古乐器也不会消失,还因为它能够抒发感情,给情绪一个宣泄口,古琴的韵味可以静心启智,提高文化修养与自身气质。那么,何为古琴的韵味与审美呢?
“以得韵为先,以得意为主”,是古人提出的弹琴的审美追求。古琴绵长的余音和指上技巧结合产生的韵呈波浪起伏、蜿蜓游动、虚实相切、飘逸空灵的美感,具有特殊的魅力,适合精神的内省和内心感悟的表达。所谓的琴韵实质上有两层意思:由器物与技法求得的各种形态不同的韵是空间具象的声韵,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另一层则是由弹奏者表达的或由听者所感悟到的潜藏在外在声音下深层的蕴意,所谓弦外之音,即心理层面的韵。借此意蕴,弹奏者表达其内心之感悟,听者感动其中引至共鸣,其深可达至刻骨铭心,其细微可消于无尽的冥冥茫茫,其阔可以是生命和宇宙,可以为此付出一生的努力。追求韵味成为古琴的技艺特点,而曲以韵胜也就成为古琴的艺术特色。
弹琴以“得意为主”,其用不重在于“娱人”,而重在于“修己”,故趣不重在音(音乐性)而重在心(音外之意),以表意为最终目的一直是文人弹琴的追求,相比之下音乐的悦听性追求便淡化了。古琴千年来的思想文化积淀使其愈加要求奏贯者皆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但如今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价值观的变化,人们对古琴的音乐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体会它的弦外之意却少了几分原有的闲适和耐心。
古琴由声到韵到象外意境再到生命的境界,这是一个由技艺到感悟的过程,编撰《春草堂琴谱》的苏琴山先生序曰:“予生平酷嗜琴,数十年来学之凡三变。始则见琴于琴也,既则天地之变,万物之情,所见皆琴也,又既则心为之融,形为之释,并不见有琴也。”其爱琴的三境界,由识琴至万物皆琴至琴、技、韵、意、万物、人融为一体,在琴声中,生命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