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service

《汉宫秋月》古琴谱简谱 古琴减字谱下载 附简介

 
       《汉宫秋月》是一首感人至深、流传广泛的著名琴曲,由于历代琴家对其历史沿流的看法不一,因而在对音乐的认识和处理上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问题。为此,笔者仅就《汉宫秋月》的渊源与音乐方面,试陈此一管之见,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读者。
      一、现存《汉宫秋月》的几种谱本
      《汉宫秋月》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1589年左右)杨抡《真传正宗琴谱》,为正调羽音十段谱,每段都有小标题和唱词。在续集《伯牙心法》中再次收录的《汉宫秋月》,却系新安罗岐山增补六段的十六段谱,去掉了小标题和唱词。后世琴谱,如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徐琪的《五知斋琴谱》、乾隆三十一年(1766)崔应阶的《研露楼琴谱》和嘉庆七年(1802)吴灴的《自远堂琴谱》等,所刊的都是与《伯牙心法》一脉相承的十六段谱。
      早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汪芝的《西麓堂琴统》中有《汉宫秋》一曲,为紧五慢一的无射调八段谱,属另一曲调,与《汉宫秋月》截然不同。与杨抡同时的张进朝所辑《玉梧琴谱》(1589)中,羽音九段谱的《汉宫秋月》和《真传正宗琴谱》中的《汉宫秋月》实为一曲。可知此曲当时有两名,或许是琴家们的简称所致,如《平沙落雁》简称《平沙》、《渔樵问答》简称《渔樵》等。因明代民间还有《汉宫春怨》一曲,为了区别,称为《汉宫秋》也是可能的。
      在清乾隆九年(1744)苏璟的《春草堂琴谱》及嘉庆二十五年(1820)周显祖的《琴谱谐声》等谱本中,名为《汉宫秋》的曲谱,都在题解中称"此《汉宫秋月》删本",实即未经罗岐山增补的《汉宫秋月》原谱。如上所述,简本实非繁本之删本,而繁本却是简本的增本。
    二、关于此曲的作者及创作年代
        《汉宫秋月》的标题和唱词,是出自后人以唐人描述汉代宫怨题材的作品为依据来解释此曲内容的,与本曲曲名的文字风格相同。
        此曲曲情,《真传正宗琴谱》原解题说:"夫以宫闱淑女,当此秋夜,其愀然抑郁之怀,殆与时俱集,不胜凄惨。是曲音韵怨怼,如泣如诉,而又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潇洒襟怀,溢如言外,盖丝桐中之特出者。"这段话明确指出,此曲是以宫怨为题材的,曲调悲哀。作者对宫女们的凄凉生活寄以很大的同情,并不一定必指汉宫,从上面例举的小标题和唱词中都可以看出这点。但旧时琴家往往爱托古以自高,于是就与班婕妤、曹大家联系在一起了。而且有的琴谱,如《玉梧琴谱》、《藏春坞琴谱》甚至将班婕妤与曹大家的辈份关系也弄错了,说班婕妤者,汉班固之女,这个问题不能不辨。
        《玉梧琴谱》原解题说:"是曲也,乃班固之女,成帝时选入宫,按婕妤之封,帝常幸焉。贤淑而有文章,人多嫉之,后被馋退,奉太后于长信宫,因感旧,思帝之恩而作此曲,以况其怀,遂入琴调为汉宫秋也(原注亦名《秋扇吟》)。"《藏春坞琴谱》解题同《玉梧琴谱》,仅个别字句有出入。此解题,前说班固女,后指班婕妤,并说"思帝之恩而作此曲",都认为《汉宫秋》的作者是班婕妤。班固是否有女,我们姑且不谈,就班固和班婕妤而论,以上二谱之说皆是错误的,应当纠正。
        班婕妤是西汉成帝时人,而班固生于东汉光武时期,从成帝到光武,先后经哀帝、平帝、孺子婴、新莽等七个皇帝,历时六十多年,班婕妤既先于班固半个多世纪,他怎么反而成了班固之女。事实与以上之说恰恰相反,班婕妤却是班固和曹大家(曹世叔妻,既班昭)兄妹的姑祖母。《汉书·班彪列传》中说:"班彪之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穉 。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在《汉书·叙传》中又说:"况生三子:伯、游、穉。""成帝之初,女为婕妤。"班婕妤既为况之女,穉又是班彪之父,班固之祖,那么,班婕妤当是班固和曹大家兄妹的姑祖母了。又《乐府解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三)曰:"婕妤徐令彪之姑,况之女。"可见以上两部琴谱的说法都把历史事实弄错了。
       《汉书》又称为"班史",先后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之手,历经三、四十年才完成。《汉书》既出于班家父子之手,《汉书·外戚传》中对孝成班婕妤的记述该是确切可信的。那么,《汉宫秋》的作曲者如果是班婕妤的话,《汉书》中应有记载,至少可以找出一些线索。可是在班婕妤的传记里,并没有说他会弹琴或作有什么琴曲。《汉书·外戚传》说"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后失宠,"婕妤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赋辞见本传,不录)而与班婕妤同时的赵飞燕、汉高祖时的戚夫人、汉文帝时的慎夫人、孝武李夫人等,善舞、能歌、会鼓瑟、能作曲皆有记载。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说婕妤"退居东宫,作赋及《纨扇诗》以自伤悼。"也没有说她会弹琴或作有什么琴曲。同样,在这些史料中也没有发现有关曹大家在古琴音乐方面的记载。由此可见,以此曲为班婕妤、曹大家所作者,非为托古,即为臆想。
        根据《汉宫秋月》曲调的特点,属于韵多声少,旋律流畅,吟猱细腻,不同于唐代那种"纵发繁声"的风格,再加上唐、宋时期的古琴文献中皆无记载,为此,我以为,它的产生年代最早也只能是在宋代。
       三、《汉宫秋月》的艺术特色
       《汉宫秋月》是一首以宫怨为题材的现实主义琴曲作品。它像唐代许多优秀的宫怨诗一样,以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宫女们痛苦的生活,悲惨的命运寄以很大的同情。像《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那见不得人的去处"一旦踏入,将终身无法摆脱,一辈子过着幽囚的生活。宫女深居内苑,后宫炎凉无常,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穷奢极欲,至使无数民女过着背井离乡与世隔绝的暗无天日的生活。《汉宫秋月》以它十分感人的音乐语言,说出了绝大多数宫廷妇女的愿望,唱出了她们苦闷的心声,从一个侧面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控诉。
        从艺术性来说,《汉宫秋月》的音乐主题鲜明,旋律优美,传谱虽繁简有别,但曲调大致相同,是一曲以神韵取胜的古琴曲。入手按弹,首段立即呈现出"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的深宫画面,真有明月如洗,后宫寂寞,一支梧叶,多少秋声之感。从它的作曲法和旋律来看,都是相当成熟的,在几部琴谱中,对此都有很高的评论。《研露楼琴谱》的《汉宫秋月》分段上的眉批云:"首段要弹出宫中空朗寂静,真有月白风清之妙。……四段曰细软下指,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妙,此宫中老女发叹声也。五段有更深漏永,缓步徐行之致。……尾声更阑漏尽,魂凉魄冷之状。"王仲舒的《指法汇参确解》后记里说:"《汉宫秋》也名《秋怨》,音调和平,关睢之遗响也。"验之传谱,如《大还阁琴谱》、《诚一堂琴谱》诸本,确是一首意境深远,美而感人的琴曲。
       四、《汉宫秋月》的几种演奏风格及处理
       《大还阁琴谱》的陆符序中说:"崇祯辛巳,余北学成均,暇日访友西城,有授琴在坐者,姓杨,忘其名字,西蜀人也。所授曲则羽音《汉宫秋》……时余听其琴音,繁剧而多哀靡。"后来他又遇到了徐青山,"登其小楼,横琴在几,请试操之,妙指希声,嗒然丧我,问为何曲,故是《汉宫秋》耳。"《二香琴谱》说:"是曲古香师得之京师,乃前明蜀人杨汝和进之思陵,陆文虎叹其繁剧而多哀靡者,即此曲也。"由此可知,杨汝和传者,繁剧而多哀靡,徐青山传者,妙指希声。而《五知斋琴谱》此曲后记中说:"汉宫有十段、十六段两操。其十段者,惟有古雅幽静而己。此操音调自三段至七段,十一段至十六段,俱和静恬逸,抑扬顿挫,无不入情,静夜鼓之,如置身于霄汉也。"则此风格又不同于杨汝和与徐青山。从《汉宫秋月》刊行到此时,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就有这样的发展,在琴曲中也是不多见的。明清时代,它不仅盛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最初刊行此曲原本的就是明朝太监张进朝。
        十六段的《汉宫秋月》传谱,取音较繁促。《伯牙心法》即于八段后入慢,再作,如二曲相联。清代《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都是这种处理方法,似嫌重复,所以有人干脆将九段以后略去不弹,如《响雪斋琴谱》。
       《汉宫秋月》自明《真传正宗琴谱》、《伯牙心法》、《玉梧琴谱》刊出后,二、三百年间有四十六家琴谱相继收录,明清两代琴家皆推此为雅调,盛行一时,可见此曲感人之深,流传之广。
 
上一篇:《佳人曲》古琴谱减字谱+简谱下载 附简介           下一篇:《广寒秋》古琴谱简谱+减字谱下载
QQ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
010-5332-3061
微信(购琴)
zq015356
微信(学琴)
13301015199